李志濤(中)在廟后村村民的蔬菜大棚了解生產情況。
【寫在前面的話】
在萬榮縣廟后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李志濤,雖然已經返回了原單位工作,但他和廟后村的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廟后村工作兩年的時間里,他拖著殘疾的腿整天奔波在扶助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路上,盡心盡力做了許多好事實事。他把廟后村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而許多鄉親也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即使已經離開了村子,但村民們只要有事情還愿意找李書記幫忙。而李志濤只要有時間就想回村看看,繼續關注村子的發展,關心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進程。
8月的田野滿目蔥蘢。我們與運城師專就業處李志濤一行人走進萬榮縣萬泉鄉廟后村時,村民一看見李志濤,老遠就吆喝著打招呼,不少人親熱地圍上來問長問短。
李志濤是2015年8月到廟后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當時廟后村的村民并不看好這個文化人。一來他對農村社會經濟等恐怕了解不多,二來他腿部有殘疾,自己走路都不利索,怎么能干好農村的工作?然而,兩年時間里,李志濤用實際行動打消了村民們的疑問。“我們對李書記看走了眼,去年底廟后村整體脫貧不說,咱還見識了李書記的戰略扶貧。”廟后村黨支部書記解建勛說。
老百姓的口碑最真實
炎夏時節坐在家中都熱得大汗淋漓,但走進萬榮縣萬泉鄉廟后村解衛平家的蔬菜地,看到各種綠油油的菜苗上結著喜人的果實,清涼愉悅的感覺頓時涌上心頭。解衛平兩口子很熱情地摘下鮮嫩的黃瓜、西紅柿遞給我們吃。解衛平的妻子一連聲地說:“多虧了來我村的第一書記李志濤了,他讓我們對未來的日子有了盼頭!”
解衛平家原來是個貧困戶,日子過得很緊巴。李志濤到村后發起的蔬菜大棚項目改變了這個家庭。作為首批響應者,解衛平建了兩個大棚,雖然投資有風險,但他敢冒險是因為李志濤有承諾:“你只管種,賣不了就往我們單位食堂送!”雖然第一年管理大棚沒經驗,只種了一茬菜,但他家純收入已達到兩萬元,比以往掙得多多了。
筆者又到解衛平家看了看。種了兩年大棚的解衛平,剛剛花了四五萬將院子裝潢一新,房子里的音響放著廣場舞音樂,他的妻子正隨著音樂在練習舞蹈動作。
我們行走在廟后村,隨意進入一戶村民家中,不管他們原本在干什么,一說起李志濤,立馬都會停下手中的活計,熱情且充滿感動地說了一件又一件暖心事。
解天賜今年76歲,他正和幾位村民聊天。
“李書記這樣的干部真好,他是真心幫我們脫貧哩!”解天賜說。李志濤是外派干部中第一個進他家門和他聊天的,也是他第一個熟悉的駐村干部。李書記任期結束時,解天賜滿是不舍。
另一位村民感慨:“我一直就尋思著想寫個東西夸夸我們的李書記,可文化水平不高不會寫,剛好你們來了,你們可要好好寫一寫,這樣好的干部真應該宣傳!”
貧困戶解有法妻子患病癱瘓,兒子去年又出了車禍,家中比較困難。“李書記到我家坐了好幾次,有一次碰上娃他媽犯病還開車送到了縣醫院,后來又是送輪椅又是聯系裝康復器材。”解有法說,“李書記工作干得好著呢!對我家可關心呢!”
2017年9月不擔任第一書記后,李志濤在那年的中秋節、春節等,還給結對幫扶戶楊忠勤送過慰問品和慰問金。今年5月,他又為楊忠勤的孩子聯系辦理建檔立卡貧困戶寄宿制補貼。
李志濤積極幫助廟后村申請大蔥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今年初,廟后村會林果蔬專業合作社通過了運城市農委的大蔥地標認證,并獲得補助獎勵。
前幾天,村里的解樹紅孩子大學畢業沒找到工作。李志濤通過努力在運城市空港南區雪花啤酒廠為孩子找了份工作。
說起村里的變化,村干部解會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開會。以前村里開會,怎么叫人也集合不齊,現在大喇叭里一喊,一會兒工夫就坐滿了人。“我覺得李書記來村后,村里的凝聚力強了,村干部的威信高了,村民們的心氣更足了。”解會林說。
得民心才能干好工作
“先要讓村民對黨、對村干部更加信任,只有村民相信你,才會聽你的話,才會有產業調整的成功。”李志濤說。
廟后村長年受困于水,耕地因機井年久失修出水量不到1/5,大量耕地無法正常澆灌,村民吃水也靠從別的地方拉運。村民們為水排隊、爭吵、毆斗,甚至正下著雨也要澆地。李志濤從水務部門爭取來資金,為村中的兩口機井更換了新水泵,澆地正常了。他又申報項目,將自來水引入村民家中。“從巷道中過,就能聽到自家人往桶里放水的聲音,嘩……真好聽!”一位村民說。
廟后村有1600多畝耕地,但幾乎沒有像樣的田間路。李志濤爭取來扶貧資金,將6公里田間路拓寬到了4米,又鋪上石子?,F在村民下地干活,一腳油門,農用車就開到了地頭。為了發展村里的蔬菜大棚產業,李志濤又申請扶貧資金,為村里新修了循環路。同時,他協調資金在村中新建了村級衛生活動室,改善了村里的醫療衛生條件……
這幾件事做下來,李志濤贏得了民心。
李志濤進村之后,經過入戶調查,了解市場行情,參考周邊村子的產業特征,又結合全鄉的產業布局,最終決定在村中發展蔬菜大棚項目。幾個月之后,大棚就有了收益,每個大棚的純收入都在一兩萬元。到第二年,廟后村的大棚已經發展到了35個。根據規劃,今年的發展目標將是五六十個。
2016年,29戶貧困戶通過新建蔬菜大棚實現脫貧,每個大棚收入高達兩萬元,收成較差的也在1.5萬元以上。剩余的30戶貧困戶通過在棚里打工掙錢,人均收入全部超過3100元的國家最低收入標準。至此,通過蔬菜大棚這個產業,廟后村實現了全員脫貧。
在兩年的任期里,能給村里留下一個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保證村民在一定時間里維持不少的收入,第一書記的工作按說就算圓滿了。但李志濤對這樣的成績,只打出了60分。李志濤說:“項目和產業只是手段,通過這種手段幫村民提高意識、更新觀念才是目的,只有這樣村民們才能穩定脫貧。”
文化建設改變村容村貌
李志濤2015年進入廟后村時,和貧窮一樣讓他倍感壓力的,就是人們對集體事務的冷漠,以及如死水般泛不起半點波瀾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徹底改變現狀,建陣地、搞活動、聚人氣、提心氣……李志濤從文化建設著手進行“激情淬煉”。
2015年10月20日,是重陽節的前一天。李志濤帶著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價值5000元的書柜、報架、桌凳等火速趕往廟后村。在路上,他對自己發狠:“明天就是重陽節,一定要把老年活動中心給弄好,作為禮物送給全村的老年人!”
村委會倒是有兩間空房,但因為復雜的歷史原因,多年來一直被一堆雜物占著。李志濤與村干部多方做工作,總算搬出了雜物。李志濤組織村干部打掃衛生后,擺上了帶來的書柜、報架、象棋、撲克等,一直忙到深夜才完。
重陽節這天,面對著變魔術一般出現在眼前的老年活動中心,老人們開心極了。大伙在活動中心過了一個舒心的節日。
很長一段時間,廟后村沒有集體活動,2016年春節,村里想鬧個社火,竟然連一個鑼鼓都沒有找到。
李志濤考慮,這是培養村民參與集體事務的一個好機會,也是培育村民凝聚力的“磨刀石”。他建議:號召村民捐款,購買樂器。
李志濤在村民大會上講了一次話,村干部又在喇叭里發動了幾次,募捐就啟動了。村民們的舉動幾乎令所有的人都沒有想到,他們最多的捐了1200元,最少的也捐了100元,僅僅12天,全村249戶人家就捐了3萬多元。這筆錢購置了鑼鼓、服裝等文體裝備,陸續開展了活動,獎勵了文體比賽中表現突出的村民。
2016年春節,廟后村熱鬧起來了。新購的鑼鼓美美地敲了好幾天,村里組織的廣場舞隊伍在全縣比賽中奪得了第二名。村里還組織了3場籃球賽。
如今,已經離開廟后村的李志濤,早已把這里當成他的第二故鄉,時不時就想回來看看??纯此H自主持新修的3條道路,看看孤峰山腳下生機勃勃的蔬菜大棚。
“在廟后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我榮獲了萬榮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運城市五一勞動獎章、山西省農村模范第一書記等一系列榮譽,這都是鄉親們大力配合支持才能獲得的。我還會盡己所能繼續關心幫助廟后村的鄉親們。”李志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