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書香 源遠流長
(前言)河東初級師范學堂,山西省運城師范學校的前身,創建于1905年(清光緒31年)9月,校址在明代御史李日宣為理學家曹于汴講學而設立的宏運書院。1902年,河東道尹吳匡遵令改宏運書院為宏運小學堂。1905年,始建河東初級師范學堂,以陳際堂為首任監督,任職約一年,書寫“樂善為師”四個大字,由石匠刻在石條上,鑲嵌于二門上,并將宏運小學堂更名為河東初級師范學堂附屬小學堂。
運城市西北約5公里處的鹽湖區大渠辦事處后院,有一座兩層的磚石建筑,建筑四周有水池圍繞,中間有小路可進出,整座建筑古樸、大氣、典雅、莊重,這座建筑就是運城著名的“河東書院藏書樓”,為明正德九年(1514年)修建。
工作人員介紹:“這里也是河東書院舊址所在地,藏書樓是河東書院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筑。”河東書院藏書樓2014年被修復一新。
據史料記載,河東書院藏書樓早在明清時期就有藏書上千冊,可見當時書院的規模,而作為一個鹽務使司這樣的低級衙門創辦的學習機構,能夠有如此規模,可以想象當時河東運城區域的辦學、崇文尚學風氣之重。
運城市河東鹽業博物館原館長、運城市河東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李竹林對運城的鹽文化研究多年,對運城的經濟文化發展同樣有著深刻的了解。李竹林告訴記者,運城鹽池興于明代,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當時鹽務專學——運學的興辦發展和河東書院、正學書院、宏運書院的創立,這些書院創造了一個辦學育人的良好環境,為如今運城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天下運司有五,唯河東有專學”。在鹽務專城設置鹽務專學,在當時全國的各大產鹽區也是一個創舉。
(修復一新的河東書院藏書樓)
1 “運學”創辦比運城建城還早
運城河東人崇文辦學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史料記載,元大德三年(1299年),鹽運使奧屯茂創建運城鹽務專學,名為“運學”。作為鹽務專學,“運學”并不是以培養鹽務專業人才為目的的學府,它只是一所由運城鹽務官府創建,以接納鹽商、鹽丁子弟入學就讀的普通學府。
運城城市的建立實際是在元至正年間,鹽運使那??〉轮鞒趾訓|鹽政期間。但是,奧屯茂創建運學卻比運城建城早42年。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運城的前身——路村(也叫潞村)很早就已經成為鹽務衙門駐地所在,到元大德年間鹽運使奧屯茂主持河東鹽政時,實際鹽務衙門已經在此處設立了70年左右。
雖然路村當時還未建城,尚是一個彈丸小鎮,但其規劃建設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商業經濟也有了一定發展,由鹽運使司來創建鹽務專學已具備了條件,也客觀適應了從事鹽生產、運銷商人子弟的讀書、進仕的需要。“運學”建立前,從事鹽業的商人子弟都是就近在地方州縣學宮里讀書,“運學”建立后,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學宮。元代建立的“運學”,到明代初期由于戰亂停辦,一直停廢了70年,才得以重興。
據史料記載,明代的“運學”規模“原基東西闊50步,南北長189步,計地三十九畝三分有奇,中為大成殿,殿前東西兩廡。又前為戟門,門外左右分別為名宦鄉賢祠,泮水流其中,欞星巍其上,殿后為明倫堂,又后為敬一亭,東為崇圣祠,又東為尊經閣。為仰德祠,為射圃,觀德堂”。元代時就有人曾夸“運學”為“他郡廟宇之冠”,以明時的規模來推測元代的情況,這個贊譽應該是擔得起的。
2 明代曾興辦三所大型書院
李竹林告訴記者,明代出現了興辦書院的高潮,除恢復了元代創辦的“運學”外,還先后創建了三所大型書院。
最大的也是一直保存比較完好的當數河東書院,初名育才館,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巡鹽御史張世隆創建。河東書院歷經60余年而不衰,到明萬歷年間還一直存在,待到“張居正當國,議毀天下書院,御史李延觀以院內祀堯舜禹三圣,急改為三圣祠,得免。萬歷十三年(1585年)更名為崇圣館,十六年(1588年)乃更名”。李延觀是萬歷三年(1575年)和萬歷六年(1578年)任河東鹽運使的。毀天下書院是在萬歷六年,到“萬歷七年春,詔毀天下書院”。李延觀聽到毀書院的消息后,采取了對應的措施,他在保存河東書院的事情上,機智可嘉。
另外一家大型書院為正學書院。史料記載,“運城門內舊有正學書院,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余光所建,后改為東察院,即今之萬壽宮也。”正學書院建立時間晚于河東書院21年,在它建立44年后,正趕上張居正毀天下書院,與他同時存在的河東書院因得到“三圣”之庇護而保存下來,但正學書院沒有免除被毀的命運。
宏運書院“在運學東……明天啟三年(1623年)御史李日宣創建。”宏運書院,創建時間是在張居正毀天下書院40多年后,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書院并沒有保留下來。
李竹林告訴記者,除了這些大型書院之外,當時的運城還建有許多名為“社學”的啟蒙學堂。史料記載,“運城向有養蒙之地五,統名社學,而東西南北之分,以便小子就近求師”。綜上看來,運城以一鹽務專城,先后建立了如此眾多的學宮、學院、社學,這是當時的州、縣市不能比擬的,可見,當時運城教育事業非常發達。
3 冒充鹽商子弟入“運學”一度盛行
“運學”的建立是“以教諸商子弟”為目的,有記載稱,“必須系行鹽子弟方準考試,其民籍童生不得混入冒考。即商籍子弟亦不得濫考。民籍如有冒濫通融,送考之鹽官,地方官收考之學臣,均有處分,例至嚴也”。按照當時朝廷的有關規定,鹽務專學招收的必須是鹽商子弟,其他商民子弟都不在招收之列。
李竹林說,雖然規定如此,但因為運學學宮教學成績等各方面都優于其他學宮,實際當時許多不是鹽商子弟的人都紛紛篡改籍貫來運學參加入學考試。據清代書法家勵宗萬的書中記載:“只因河東當日修理鹽池禁墻堤埝等工,原系蒲、解二州并臨、晉、榮河、萬泉、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聞喜十二州,縣舊有額設鹽丁子弟許入運學考試。繼因額設鹽丁修筑無力,遂招募十二州,縣舊有額設鹽丁子弟許入運學考試,緣是,而無因之民籍童生,亦紛紛篡改入冊,此冒濫之所自來也。”“運學”是為行鹽子弟而立,而后引起冒濫行為,勵宗萬的記敘是真實的。
由此可見,當時運學在河東運城一帶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絕不亞于現在家長對“重點”學校的崇拜。采訪時,李竹林笑呵呵地說,“運學”在當時就是河東地區“重點中的重點”。
4 “運學”教授的品級相當于縣太爺
據清代鹽書記載:“運學”“設教授一名,訓導一名。教授正七品,俸銀四十五兩,坐安邑縣養稟一百兩,在本司公務項下動支”。
李竹林解釋說,“運學”教授的品級和當時朝廷命官縣太爺一樣,足見“運學”當時被重視的程度。當時“運學”在社會上已有相當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運學”的經費列入河東鹽運使司公費項下開支。
李竹林告訴記者,除此之外,“運學”的創辦經費,還有學田和募捐兩種形式。“運學”的學田由明萬歷年間鹽運使林國相創建,將一些土地劃歸“運學”學宮所有,然后租給農民耕種收地租,所收地租全部歸“運學”使用。另外一種就是由官僚、鹽商、士紳捐募銀兩,以供“運學”經費的不足。
到清光緒年間,由于廢除科舉,維新變法、洋務運動的影響,“運學”改名為“河東商學”。與此同時,設立在運城的其他書院也相繼改變了名稱,有史料記載,“……光緒二十八年到三十一年(1902-1905年)先后將河東書院改為河東中學堂,為升入省城大學堂之預備。宏運書院改設河東初級師范學堂,分簡易、完全兩科,以養成各屬教員,暨升入省城優級師范為宗旨……”運城原有的屬于啟蒙教育之社學,由于“經年既久,敷衍者多”,所以,隨著形勢的發展也有所改革。“河東道吳匡歸并原有義學(即社學)為東西兩路初等小學堂。河東道陳際堂添設中路小學堂,分延國文、科學教員,俾有普通知識,為升入高等小學之預備。”與此同時,“河東道陳際堂于成立各學堂外,另設警察講習所于守備舊署,飭道屬州縣各選送品行端正、鄉望素孚之士紳數人,到所研究警察法政,仍分簡易、完全兩科。畢業后派令各回原籍,將團練該辦巡警……宣統元年(1909年),附設初等實驗學堂于其中,先從桑蠶??迫胧?,以官商園二區為試驗場。”這也應該是在那個年代最早的警察學校和技工學校。辛亥革命后,因為學生多、辦學質量好,由河東書院為前身的河東中學堂改名為“山西省立第二中學”,運城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也誕生在這個學校。1934年,“山西省立第二中學”更名為“山西省運城中學”。
李竹林說:“如今的運城能夠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民能有如此崇尚讀書之風,與從元代開始一直持續到如今的興盛辦學、崇文尚學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