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 星期五 晴
新時代的農村仍然大有作為
今天早上又見了村老年協會的譚守功會長,他是我初中的語文老師,現退休在家回村居住。這人熱心村里事業,心系鄉村振興發展,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鄉賢”。
見到老師,我把自己的這幾天所見所聞和一些見解、體會向他作了匯報。
農民辛苦忙活一年,收入卻沒有達到預期。我感覺問題就在于:一是觀念陳舊,沒有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理念。小農意識與現代市場經濟碰撞時,受傷的往往是無助的農民。因為,沒有長遠發展觀念,緊盯眼前利益,無形之中限制了擴大再生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發展機會。“村里人種植業,重種、輕管,圖數量、輕質量。以桃樹為例,種樹間隔小,平時少管理,澆地不施肥。有時收成好,但不一定賣上好價錢。去年我們來村入戶時,正值村民賣桃。發現不少人拉了滿滿一車桃,一斤六毛錢還給客商說好話,人家還挑三撿四不好好收購??磥泶迕駟未颡毝?,分散種植,不論從規模還是管理以及營銷,村民永遠難以贏得最大利益。”譚老師深思一會,對我說:“教育引導村民改變生產經營觀念是個大問題。毛主席那會就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F在這個問題依然存在,也一直影響村民增收。學校工作隊要好好在這方面做做文章。”
說到教育村民,我又說起這個村的另一件事。上級要求幫扶單位要幫助村民銷售滯銷農副產品。但這兩年,就因為村民在賣給學校的蘋果中以次充好,以小充大,老師們有怨言,大家轉而定購另一個幫扶村的蘋果。葛趙村失去師專老師消費這個市場。聽說去年工作隊介紹,計劃向老師消費扶貧推介葛趙蘋果,要求一種植戶提供大果,但村民以果已經入庫為由,拿了小果樣品,結果又一次失去機會。學校消費扶貧大果價格每斤2.7元左右,而這個村民最后果庫大果出庫售價格是每斤1.7元左右。譚老師不相信,“還有這事?”
我與譚老師的共同認識是學校和工作隊應當發揮學校扶貧優勢,在宣傳、教育引導農民上下功夫。如辦宣傳欄、開設廣播,定期推廣介紹中央政策和致富經驗以及各類信息,努力成為村民鞏固脫貧成果的“千里眼”與“順風耳”,幫助引導村民改變觀念,提高適應市場經濟大發展的能力,在發展經濟中壯大個人實力。另外,還要特別引導增強村兩委班子的戰斗力,讓干部成為帶領村民持續穩定增收的主力軍。
駐村扶貧見聞和與老師交流,讓我知道,新時代的農村仍然大有作為。